中考物理-光的传播和反射 平面镜成像-答案精析

答案精析

 

1.D【解析】A.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不是无限大,故A错误;B.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才是3×108 m/s,而在空气中或玻璃中速度会减小,故B错误;C.光年是一个长度单位,不是时间单位,故C错误;D.光年是天文学上表示距离的单位,等于光在真空中传播一年的时间所经过的距离,故D正确;故选D。

2.D【解析】水中的鸡蛋变大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故A错;倒影的形成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B错;水中的鱼看起来变“浅”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C错;影子的形成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D正确;故应选D。

3.B【解析】粗糙的白布表面凹凸不平,白布把射来的光线向四面八方反射,但光线本身并不会弯曲,这样使人从四面八方看到银幕上的像,这种反射属于漫反射。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

4.A【解析】根据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既然乙的眼睛反射出的光线经过平面镜的反射后进入甲的眼睛,那么逆着这束光线,光路仍然是成立的,也就是从甲的眼睛反射出的光线经平面镜的反射后会进入乙的眼睛,所以乙一定能看到甲的眼睛。故选A。

5.A【解析】开凿隧道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是利用光沿直线传播,故A正确;紫外线能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判别钞票的真伪,故B错误;自行车的尾灯是利用了全反射的原理,使光线发生了180°偏折,这属于光的反射,故C错误;根据不同反射面对光的反射效果不同,物体对光的反射可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类,漫反射同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D错误;故选A。

6.A【解析】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不只是镜面才发生镜面反射。干净的水面、抛光的金属平面、光滑的黑板和家具等,它们的反射面都是光滑的,会发生镜面反射。书本、衣服、电影银幕等,它们的反射面都是不光滑的,会发生漫反射,我们能从各方向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发生漫反射的缘故。要注意的是发生漫反射时,每一条光线仍然遵守反射定律。

7.A【解析】小丹和小蓝并肩同行,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变化,故A正确;小丹和小蓝在湖面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B不正确;小丹和小蓝看到水中的鱼儿是光的折射形成的,C不正确;前一半路程以3 m/s的速度慢跑,所用时间t1=500 m/3 m/s=167 s;后一半路程以2 m/s的速度快走,所用时间t2=500 m/2 m/s=250 s,通过栈桥的平均速度是:v=s/t=1 000 m/417 s=2.4 m/s,D错误,故选A。

8.3.84×105

【解析】从发出到接收,光走过的距离为月球到地球表面距离的2倍,因此,月球到地球表面距离为s′=s=vt=×3×108 m/s×2.56 s=3.84×108 m=3.84×105 km。

9.OD

【解析】用激光笔贴着硬纸板射出一束光沿AO方向射向平面镜,可知AO为入射光线,由图示可知入射角为60°,则反射角为60°,因∠DON=60°,故OD为反射光线,则沿AO方向射向平面镜的光线,经镜面反射后会沿着OD方向射出。

10.反射  与平面镜2等高的正前方

【解析】要弄清潜望镜的原理,是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反射的光,照射到潜望镜上面这块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下面这块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人的眼里,人就能从低处看见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平面镜不仅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还可以成像,潜望镜综合利用了这两个特点。

11.(1)不能  同一平面  (2)不能  一次实验数据具有偶然性,不能得到普遍规律

【解析】(1)如图甲,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AO射到镜面上O点,纸板F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B,接着将纸板F绕ON向后翻折,则纸板F上不能显示出反射光束,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ON在同一平面内;

(2)只进行一次实验,根据一次测量就得出实验结论,实验结论不具有普遍性,为了得出普遍结论,使结论符合客观事实,应进行多次实验,进行多次测量。

12.(1)像的位置  垂直  (2)大小  虚

【解析】(1)在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的透光性,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玻璃板放置时要求与纸板垂直,这样可以保证玻璃板后面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与前面蜡烛所成的像重合,才可以比较物像大小;

(2)在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没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与蜡像A的像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故这样做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是不能成在光屏上的,故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这时,观察者直接对屏观察,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

13.C【解析】手影,即影子,光在直线传播的过程中无法绕过手而射向后面,所以形成了影子;即影子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故C正确,ABD错误。

14.A【解析】射击瞄准时要做到“三点一线”,利用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特点,故A符合题意;故选A。

15.D【解析】树阴下的地面上出现的圆形光斑,是太阳光通过浓密的树叶中的小孔所成的太阳的像,是实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选D。

16.B【解析】A、光屏能承接实像,虚像不能承接在光屏上,故A错误;B、由于玻璃板是透明的,所以用玻璃板既能反射光线,又能透射光线的特点,这样可以方便的确定像的位置,故B正确;CD、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平面镜的大小都没有关系,故CD错误。故选B。

17.A【解析】A、竖直上移玩具鸟,玩具鸟相对于平面镜的位置发生变化,因为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所以像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故A正确;B、竖直下移平面镜,C.人向平面镜靠近,D.像与镜间放一木板,这三种情况中鸟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根据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可知像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故BCD都错,A正确。

18.A【解析】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与物体等大的虚像,与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无关,A错误;物体与在镜中所成的像与镜面的距离相等,所以蜡烛靠近玻璃板的时候,像也会靠近玻璃板,B正确;做多次实验是为了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C正确;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所以用光屏可以探究平面镜所成像的虚实,D正确;故选A。

19.长度

【解析】物理学中,“光年”是光在1年中走过的路程,是长度单位。

20.光的反射  漫反射

【解析】粼粼波光是由于光的反射产生的。我们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发生了漫反射,光线反射到不同方向人的眼中了。

21.光的反射  光的直线传播

【解析】“杯弓蛇影”酒中的“影”是弓的倒影,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如影随形”中的“影”是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而形成的影子,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22.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  30°(或150°)

【解析】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留下圆形光斑,这是小孔成像现象,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溪水中的“蓝天白云”,即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在水中形成的虚像;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出反射光

线和入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即为法线;然后过反射点垂直于法线作出平面镜,如下图所示;此时反射角为;则平面镜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或者为180°–30°=150°。所以,应将平面镜与水平地面成30°或者150°夹角放置。

 

23.

【解析】根据题意知道,OA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ON是∠AOB的角平分线,所以ON是法线,O是入射点,过入射点O作法线的垂线,即是平面镜的位置,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就是入射角α,如图:

 

24.或

【解析】由题,入射光线跟水平方向成30°角,反射光线水平行进,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有两种情况,可能为180°–30°=150°,也可能为3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夹角的平分线即为法线,镜面垂直法线,图示如下:

25.

【解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作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就是法线的位置,再作法线的垂线即可画出平面镜;由图知,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180°–60°=120°,则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60°;如图所示:

 

26.

【解析】①作A点关于镜面的对称点A′;②作B点关于镜面的对称点B′;③作C点关于镜面的对称点C′;④用虚线连接AB′,BC′,AC′,△ABC′就是△ABC在平面镜MN中的像。作图如下:

 

27.(1)40°  (2)不能   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120°

【解析】(1)当入射角为40°时,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为40°。

(2)小金将纸板F绕垂直于镜面ON向后转动,在纸板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因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纸板F转动后与E不在同一平面内。

(3)若使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0°,则入射角为60°,那么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120°。

28.(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60  不变  (3)不随

【解析】(1)他选用玻璃板实验是因为玻璃板能成像的同时,还能看到后面的蜡烛,所以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因为平面镜成等大的虚像,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所以把蜡烛放在距离玻璃板30 cm处,它的像到蜡烛的距离是物体到玻璃板距离的2倍,即60 cm,当蜡烛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不变。

(3)小明走近实验楼的自动感应玻璃门时,门自动平移打开,即镜面平移了一段距离;因为平面镜成像时,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且物体与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即物体和像是关于镜面对称的,镜面平移时,像的位置不变,所以可知此时他在玻璃门中的像将不随门平移。

29.(1)不需要  (2)对称  (3)不能  B

【解析】(1)实验过程中蜡烛B不需要点燃;

(2)通过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3)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竖立光屏,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4)实验过程中同学们体会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能透过玻璃板观察到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这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

(0)
上一篇 2022年3月22日 下午5:14
下一篇 2022年3月22日 下午5:20

相关文章

  • 中考物理-机械运动-体验中考01

    体验中考17~24   17.(2019·广东深圳)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4 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B.4 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C.0~4 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2 m/s D.3 s时甲在乙的前方 18.(2019·云南)如图所示,小敏和同学们正在水平环形跑道上进…

    2022年3月10日
  • 中考物理考点闯关

                                        考点闯关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优化实验方案可以减少误差 B.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减小误差 C.采用科学的测量工具可以减小误差 D.多次测量不能减小误差 2.测量是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下列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A. B. C. D. 3.正在考试的你,对周围环境进行了估测…

    2022年1月26日
  • 中考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征考向三:声速

    典例引领   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5 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3 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 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 m/s且…

    2022年3月15日
  • 中考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重点考向一:长度单位及估算

    典例引领   下列估测的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大于2.2 mm的细颗粒物 B.目前为止,人类奔跑的速度最快可达到约40 km/h C.正常情况下,用停表测量,人的脉搏每跳动10次所用的时间约为4.5 s D.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6.5 dm   【参考答案】C 【详细解析】A.“PM2.5”指大气中直径等于…

    中考物理考点复习 2022年2月25日
  • 中考物理考点02:机械运动(2)

    三、用v–t图象和s–t图象解决运动问题的方法 1.物体运动的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图象中可以获取的信息如下: (1)该图象的纵坐标表示路程,横坐标表示时间,利用任意一组对应的时间和路程值,可求出该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大小; (2)该图象是过原点的直线,他说明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 (3)可以通过图象得到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

    2022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