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统一多名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一)明朝的统治

1.明朝的建立

(1)元朝末年,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是消灭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3)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2.为了巩固统治,朱元璋在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

(1)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朱元璋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2)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为分散兵权,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3)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4)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在实现大权独揽之后,朱元章以明朝祖宗的身份立下“祖制”,明确规定子子孙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

3.科举考试的变化

(1)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做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

(2)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4.明朝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

(1)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3)明朝的商品经济,也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二)明朝的对外关系

1.郑和下西洋

(1)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2)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

(3)郑和所率的船队,满载着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这些物品有的是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的是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4)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5)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戚继光抗倭

(1)明朝中期,东南沿海倭寇猖獗。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

(2)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彻底打败倭寇,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他统领的军队,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3)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先后歼灭倭寇10000多人,烧毁倭船无数,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3.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2)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明清时期:统一多名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三)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1.科技名著

(1)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他编写出《本草纲目》这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天工开物》是一部科技巨著,作者是宋应星。《天工开物》一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这部书后来传到国外,被译成日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农政全书》也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作者是明代农学家徐光启。《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2.明长城和北京城

(1)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

(2)在长城修筑史上,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坚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

(3)明朝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

(4)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取得帝位以后,选定北京为都城,从1406年开始对北京城进行大规模的营建,历时15年,1420年基本建成,次年正式迁都北京。

(5)明期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是北京城的核心。

北京城的建筑中,最为雄伟壮丽的是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3.小说和艺术

(1)明朝时候,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小说,最著名的是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

(2)《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俗称《三国演义》,作者是罗贯中。这部小说以三国的史实为基础,充分运用文学手段,生动地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也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

(3)《水浒传》是元末明初另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作者施耐庵。书中以官逼民反为主题,揭示了从皇帝到各级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描写了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通过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成功地塑造出一批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

(4)《西游记》出现于明代中期,作者是吴承恩。这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突出刻画了胆大艺高、爱憎分明、满怀智慧的孙悟空这一神话英雄。

(5)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他的代表作《牡丹亭》曲文流丽,人物内心描写细致,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四)明朝的灭亡

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不少机构瘫痪,政事乏力。当时皇室纳部又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更是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2.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明朝末年,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纷纷发动起义,反抗朝延的统治。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2)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3)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4)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缩。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3.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2)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继续进攻明朝。

(3)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4)明朝灭亡以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0)
上一篇 2022年2月26日 下午4:49
下一篇 2022年1月21日 下午6:01

相关文章

  • 中考历史考点-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

    (一)明朝的统治   1.明朝的建立 (1)元朝末年,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是消灭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3)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2.为了巩固统治,朱元璋在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一系…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2022年2月25日
  • 中考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直通中考01

    直通中考1~4   1.(2019年四川广安卷)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旧的观念、旧的礼教依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A.提出三民主义革命纲领,发动了广州黄花岗起义等武装起义 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C.发动“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统治 …

    2022年3月6日
  • 中考历史-现代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考向: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文化建设

    考向  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文化建设     典例引领 “文革”期间,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一些成就。下列成就中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A.三条入藏公路建成通车 B.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C.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D.首次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的“一五”…

    2022年3月17日
  • 中考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考点冲关01

    考点冲关1~7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的《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大会圆满完成了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荣使命。以上表述中有一处不恰当,不恰当的这一处是 A.大会召开的时间 B.大会召开的地点 C.大会通过的文件 D.大会完成的使命 2.从下面这幅经典图片中,我们可以得出的最准确结论是…

    2022年3月12日
  • 中考历史考点-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2)

    (二)明朝的对外关系   1.郑和下西洋 (1)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2)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 (3)郑和所率的船队,满载着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2022年2月25日
  • 中考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直通中考

    直通中考   1.(2019年湖北荆州卷)1949年9月下旬,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式上庄严宣告:“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含义是 A.三大改造顺利完成 B.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 C.开始向工业化迈进 D.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2.(2…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2022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