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解读
一、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1.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2.分类
(1)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
(2)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对于所有的生物来说,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都影响着它们的生活,当环境中一个或几个非生物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及常见实例如下表:
影响生物的主要非生物因素 | 常见实例 |
温度 |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随海拔高度不同,植被类型不同 |
水分 | 仙人掌的叶变成叶刺;沙漠上多不毛之地,近水处出现绿洲 |
光 | 不同深度的海洋中分布着不同的藻类植物;猫头鹰白天休息而晚上觅食 |
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会受到周围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就构成了一定的生物关系。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生物的相互关系 | 合作关系 | 寄生关系 | 竞争关系 | 捕食关系 | 共生关系 |
实例 | 蚂蚁群体 | 噬菌体与细菌 | 杂草和水稻 | 猎豹和羚羊 | 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地衣 |
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特点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
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都会受到周围环境中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也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等。如有些动物形成了适应环境的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更不是永久的适应,每一种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不能适应所有的环境。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也有影响。如池塘里的生物对于水生环境是适应的,如果由于气候的变化或地势的改变,池塘逐渐干涸了,生活在那里的大部分生物就会死亡,所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例如,蚯蚓可以使土壤变得疏松;沙地上栽种植物可以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等。
五、科学探究实验
1.探究过程
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①单因子变量原则: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某一实验变量,观察它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整个实验过程中除了欲处理的实验变量外,其他实验条件要求前后一致。
②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原则,是指实验的原理要符合科学原理,实验结果的预期要有科学依据,实验的各个环节不能偏离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本原则。
③可重复性原则:一次实验的结果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只有经过多次反复的实验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才可以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