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图示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机构设置的情况,其中反映明朝机构设置的图示是
A
B
C
D
2.明朝时期,很多读书人只钻研四书五经,对国计民生毫不关心,这是因为明朝政府
A.实行八股取士 B.废除丞相
C.大兴文字狱 D.设立锦衣卫
3.有这样一副对联“爱国名将,百战不败扫平倭寇之患;民族英雄,八方敬重留传不朽名著”,它反映的是哪位历史人物的事迹
A.岳飞 B.郑和 C.戚继光 D.郑成功
4.图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料,小芳在课外学习中搜集到如下一组图片。若为这组图片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应是
A.祖国统一 B.民族团结 C.中外交往 D.抵抗侵略
5.下图人物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下面关于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B.攻入西安,建立大顺政权
C.攻入北京,推翻明王朝
D.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
6.清朝时期,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的是
A.西域都护 B.军机处 C.驻藏大臣 D.宣政院
7.清朝前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的重大事件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文成公主入藏
C.设置伊犁将军 D.郑和下西洋
8.影视作品折射出历史的冰山一角。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是两部以明清著名的商帮为背景的电视剧。这两个著名的商帮分别来自
A.安徽、广东 B.山西、安徽
C.山西、江苏 D.广东、福建
9.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 史实 | 推论 |
A | 明末宋应星撰写《天工开物》 | 成为世界医药学重要文献 |
B | 明太祖设立军机处 | 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
C |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 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版图 |
D |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是近代中国落伍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
10.下列中国古典小说的章节标题中,出自《三国演义》的是
A.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B.曹操煮酒论英雄
C.孙行者大闹黑风山 D.梁山泊义士尊晁盖
11.明清时期,丞相制度的废除、军机处的设立、八股取士,这些从本质上反映了
A.文化专制的加强 B.思想控制的强化
C.近代化因素的萌发 D.专制统治的加强
12.识读历史纪年表是培养历史核心素养“时空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观察下列“中国历史纪年表(局部)”,回答问题。
(1)回忆a、d两朝的史事,比较二者有何明显的异同。
(2)b朝曾出现了哪些盛世局面?举两例说明这些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3)c朝的建立者是谁?该朝政治制度最明显的特点是什么?
(4)e、f两朝为加强思想控制,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些措施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中考历史考点冲关
考点冲关
1.【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要求“反映明朝的机构设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进一步集中权力,明太祖朱元璋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D符合题意;A反映的是秦朝的机构设置;B反映的是唐朝的机构设置;C反映的是元朝的机构设置,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2.【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员,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这样,要想读书做官,必须读四书五经。这导致很多读书人只钻研四书五经,对国计民生毫不关心,A符合题意。B、D与题意无关;C是清朝时期为加强思想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故选A。
3.【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扫平倭寇之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东南倭寇猖獗。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戚继光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故此题选C。
4.【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鉴真东渡日本反映了中日友好交往,玄奘西游天竺反映了中印友好交往,郑和下西洋反映了明朝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它们都反映了中外交往,故此题选C。
5.【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中旗帜上的“闯”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自成被称为“闯将”“李闯王”。明末,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人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接着,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北京。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攻入北京城,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A、B、C均正确。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的是努尔哈赤,故选D。
6.【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27年,清朝开始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达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清朝明确规定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达赖与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朝廷批准。C符合题意。西汉时设立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排除A;军机处是清朝雍正帝时设立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标志着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排除B;宣政院是元朝在中央设立的负责管理西藏地区行政事务的机构,排除D。故选C。
7.【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乾隆帝平定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C符合题意。A发生在西汉时,B发生在唐太宗时,D发生在明朝。故答案选C。
8.【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与晋商相匹敌的是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他们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徽商贾而好儒,富甲一方。乔家大院是一座汇集晋商历史风貌,反映明清时代特色的民居精品;胡雪岩是晚清徽商的代表。故此题选B。
9.【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工开物》是一部科技巨著,A推论错误;军机处是清朝雍正帝设立的,B史实错误;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至此正式纳入清朝版图,C推论错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家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D正确。所以答案选D。
10.【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演义》以三国的史实为基础,充分运用文学手段,生动地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塑造了曹操、周瑜、刘备、诸葛亮等文学形象,B符合题意。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故A不符合题意;孙行者就是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故C不符合题意;《水浒传》描写了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塑造了晁盖、宋江等一批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宰相制度废除、军机处的设立、八股取士”的信息,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可知,明太祖继位后,为加强君权,废除丞相制,撤销中书省;明政府实行八股取士,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清朝时期,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置军机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由此可知,丞相制度的废除、军机处的设立、八股取士都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都加强了专制统治。故选D。
12.【答案】(1)同:都从分裂走向统一;都创立了影响后世的制度。异:d元朝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2)“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原因:统治者以民为本;重用人才;重视发展经济;采取革新措施等。(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3)建立者:赵匡胤。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4)措施:明朝采取八股取士;清朝采取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后果: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解析】(1)依据“中国历史纪年表(局部)”可知,a为隋朝(581—618年);d为元朝(1206—1368年)。比较可知,隋朝统一全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400多年的分裂局面;元朝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统一,结束了辽宋夏金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度,元朝创立了行省制度,都对后世影响深远。不同的是,元朝是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
(2)依据“中国历史纪年表(局部)”可知,b是唐朝,唐太宗时出现贞观之治,唐玄宗前期出现开元盛世。这些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有:统治者以民为本;重用人才;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治国措施以及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言之有理即可。(3)依据“中国历史纪年表(局部)”可知,c为北宋。北宋的建立者是赵匡胤,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武将的专横跋扈,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也为宋朝的积弱积贫埋下伏笔。(4)依据“中国历史纪年表(局部)”可知,e明朝,f为清朝。为加强思想控制,明朝采取八股取士;清朝采取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这些措施都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学术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