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直通中考习题

1.(2019年山东青岛卷)某班同学在学习《明朝的统治》一课时,准备编写一个关于朱元璋的历史课本剧,剧本中不应该出现的是

A.定都应天府

B.废除丞相制度

C.设立“三司”

D.成立东厂

2.(2019年黑龙江大庆卷)明代,倭寇经常骚扰中国沿海地区。受命抗击倭寇的英雄人物是

A.戚继光 B.郑和 C.郑成功 D.康熙帝

3.(2019年甘肃定西卷)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土称它是“十七世纪早期的重要工业技术著作”。日本学者薮内清也认为它足可与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匹敌。它是

A.《伤寒杂病论》

B.《水经注》

C.《齐民要术》

D.《天工开物》

4.(2019年重庆A卷)整理知识要点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所示为某同学整理的知识要点,其内容能共同说明的是

中考历史直通中考习题

A.清初西北边疆得到巩固

B.清朝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C.欧洲殖民者的入侵被打败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5.(2019年江苏南京卷)下侧为某时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欧洲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示意图。它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中考历史直通中考习题

A.丝绸之路开辟

B.江南地区开发

C.海外贸易繁荣

D.清朝经济兴盛

6.(2019年山东青岛卷)乾隆皇帝通知浙海关把关税税率提高一倍,企图通过关税手段让洋商无利可图,使他们不再来宁波贸易。但英国东印度公司仍不断派商船前往宁波贸易,于是清廷在1757年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这反映了清朝

A.乾隆时期商业不发达

B.完全禁止对外贸易

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7.(2019年四川绵阳卷)探寻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事件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史料 结论
A 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国内民族交往频繁
B 北宋出现“夜市”、“交子”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D 曹雪芹著《红楼梦》 世界级伟大作家

1.【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行政方面,明太祖借口胡惟庸案件,撤销中书省和丞相;明太祖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作为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与中央司法机关大理寺、刑部合称“三法司”;“三法司”不能决断的案件,由皇帝裁決。为了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反抗,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设立“东厂”,明朝中期又设立“西厂”,锦衣卫、东厂、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2.【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戚继光是明朝中期抗击倭寇侵略的民族英雄。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个生产部门,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4.【答案】D

【解析】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在不断巩固和发展。图示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这些措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符合题意;西北边疆得到巩固只是图片中一个方面信息,A不符合题意;对西藏的管辖也只是材料中的部分信息,B不符合题意;欧洲殖民者的入侵被打败只能反映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C不符合题意。故选D。

5.【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中国的农耕经济走向鼎盛,出现了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的局面,在1720—182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增长率远高于整个欧洲地区。D选项符合题意;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辟。A选项不符合题意;江南地区开发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属于干扰项。B选项不符合题意;海外贸易繁荣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属于干扰项。C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6.【答案】C

【解析】根据“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7.【答案】D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红楼梦》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曹雪芹被称为世界级伟大作家。D项符合题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反映了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属于中外交往频繁。A项不合题意;北宋出现“夜市”、“交子”的出现,反映了北宋商业的繁荣,B项不合题意;清朝军事处的设立,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C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D。

(0)
上一篇 2022年1月25日 上午12:00
下一篇 2022年1月25日 上午10:17

相关文章

  • 中考历史-现代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袁隆平 成就 20世纪70年代,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始终走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前沿 贡献 国内 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国际 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荣誉 国内 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获得者 国际 荣获多项国…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2022年3月17日
  • 中考历史-古代亚非文明和欧洲文明-考向一

    考向一  古代东西方奴隶制文明的差异     典例引领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产生与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西方文明产生较早,东方文明出现较晚 B.西方文明依托于海洋,东方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 C.西方人传统保守,东方人冒险进取 D.西方文明以农耕为主,东方文明工商业发达     【答案】B 【解析】根…

    2022年3月18日
  • 中考历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考向一

    考向一  掌握“一五”计划主要建设成就及其分布   (1)主要建设成就 (2)分布   典例引领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成就,可分为①农业②轻工业③重工业④交通运输业等生产部门,如下图中直接显示出的经济建设信息有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所给的一五计划成就可知,长春第一汽车制…

    2022年3月13日
  • 中考历史-现代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五)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1.交通设施的发展 (1)总体表现: 新中国成立前 我国交通条件很落后 新中国成立后 国家投入巨额资金改善交通条件,并取得巨大成就 (2)具体表现 铁路 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 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 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2022年3月17日
  • 中考历史-古代亚非文明和欧洲文明-知识整合06

    (三)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1.总体成就: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体现在神话、文艺术、哲史法体育等各个方面。 2.文学和雕塑 (2)文学: ①希腊神话影响广泛,特点是“神人同形同性”。 ②《荷马史诗》是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 (3)雕塑: ①特点:希腊的人物雕刻艺术达到了一种完美境界。 ②代表作:奥林匹亚神庙中的宙斯像是古代世…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2022年3月18日
  • 中考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直通中考

    直通中考   1.(2019年湖北荆州卷)1949年9月下旬,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式上庄严宣告:“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含义是 A.三大改造顺利完成 B.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 C.开始向工业化迈进 D.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2.(2…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2022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