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考点冲关02

考点冲关8~13

 

8.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主要在于

A.掀起了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B.使“民主”与“科深入人心

C.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9.某班模拟了一次“红色旅游”的推介活动。下列主题适用于介绍浙江嘉兴南湖的是

A.英雄的城市——诞生了八一军魂

B.红色的小船——见证了党的诞生

C.革命的摇篮——开创了革命新路

D.七大的会场——指明了光明前途

10.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

A.深入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B.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C.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D.组织东北抗日游击队

11.鲁迅先生曾这样咏赞中国共产党诞生:“它是远方地平线上已经看得见桅杆的那一航轮船,是挣脱母腹的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是林中的响箭,是报春的惊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A.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B.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C.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D.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2.民国时期,新式邮政业得到发展。下图邮票发行同年发生的历史事件是

中考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考点冲关02

A.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

B.中国共产党诞生

C.中共二大召开

D.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无产阶级最早产生在19世纪中叶的外国在华企业中,随后又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清朝官办的企业和19世纪70年代兴起的民族资本企业中。……到1914年,增加到100万人以上。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已达200万人以上。

——《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和学生爱国运动是互为因果的。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更使青年们认真考虑……以什么思想来救中国。……经过五四运动,介绍、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三  6月3日,北洋军阀政府大规模逮捕学生,激起了民众的强烈义愤,工人、商人也参加到示威群众中来。……广大的工人阶级参加了五四运动,并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中国历史》

(1)材料一认为,中国无产阶级最早产生于何时?从1914年到1919年,其人数有何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和口号分别是什么?据材料二,归纳其主要影响。

(3)五四运动爆发在何地?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6月3日”前后,运动的主力分别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

 

 

参考答案

8.【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符合题意。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排除A;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排除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排除C。故选D。

9.【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举行,后因受到法租界巡捕的干扰,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进行,“红色的小船”就是指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B符合题意。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南昌被誉为英雄的城市,排除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正确道路,井冈山被誉为革命的摇篮,排除C;中共七大召开的地点是延安,中共七大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排除D。故选B。

10.【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故选B。

11.【答案】A

【解析】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A符合题意。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排除B;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排除C;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排除D。故选A。

12.【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2年是民国元年,则民国十一年是1922年。据此分析,1920年夏,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排除A;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排除B;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C符合题意;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排除D。故选C。

13.【答案】(1)19世纪中叶。从100万人以上,发展到200万人以上。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进入“短暂的春天”。

(2)时间:1915年。口号:民主、科影响:解放了青年们的思想;启发青年们探索救国真理等。

(3)北京。学生;工人。

(4)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国无产阶级最早产生在19世纪中叶的外国在华企业中”的信息可知,中国无产阶级最早产生于19世纪中叶。根据材料一“到1914年,增加到100万人以上。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已达200万人以上”的信息可知,工人阶级的人数增加,从100万人以上,发展到200万人以上。由时间信息“1914年”“1917年”可知,此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所以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2)根据材料二“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可知,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青年们的思想解放;由“……经过五四运动,介绍、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的信息可知,新文化运动启发了青年们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爆发于北京,开始时主力是学生,6月3日之后,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上海,主力变为工人阶级。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工人阶级队伍发展、壮大,并在五四运动中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0)
上一篇 2022年3月5日 上午10:22
下一篇 2022年3月6日 上午11:17

相关文章

  • 中考历史-现代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直通中考

    1.(2019年湖北荆州卷)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在国防尖端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这不仅增强了我国的战略防御能力,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这项成就是 A.“两弹一星”的成功 B.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C.开创治疗疟疾新方法 D.杂交水稻培育技术 2.(2019年湖南株洲卷)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以表彰他 A.…

    2022年3月18日
  • 中考历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三)

    (三)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1.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①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2)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2022年3月13日
  • 中考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考点冲关02

    考点冲关9~13   9.1940年8月,为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对日寇展开了一场大规模进攻。这次战役应是 A.万家岭战役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10.1941年1月18日,重庆《新华日报》上刊载了周恩来“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的题词和《千古奇冤》一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2022年3月7日
  • 中考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考点冲关01

    考点冲关1~8   1.某同学想了解中国抗日战争“十四年抗战”的起点事件,你应向他推荐下列哪一部作品?   2.下列关于一二·九运动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迫使蒋介石放弃了不抵抗政策 B.宣传了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 C.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1936年12月13日早晨,南京市民…

    2022年3月7日
  • 中考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二)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二)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1.七七事变 (1)爆发:1937年7月7日,驻屯北平南郊的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索,遭到中国守军的严词拒绝。早有准备的日军悍然炮轰我军防地。驻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奋起反击。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2)影响: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发展:193…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2022年3月7日
  • 中考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三)中国共产党诞生

    (三)中国共产党诞生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概况 ①五四运动之前,在中国知道马克思主义的人很少。 ②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 ③经过五四运动,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刊物大量涌现,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 ④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2022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