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向一 长度单位及估算
下列估测的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大于2.2 mm的细颗粒物
B.目前为止,人类奔跑的速度最快可达到约40 km/h
C.正常情况下,用停表测量,人的脉搏每跳动10次所用的时间约为4.5 s
D.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6.5 dm
【参考答案】C
【详细解析】A.“PM2.5”指大气中直径等于或小于2.5 μm的可吸入细颗粒物,不符合实际, 故A不符合题意;B.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10s,奔跑速度:v===10m/s=36km/h,接近40km/h,符合实际,故B符合题意;C. 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min跳动的次数在75次左右,跳动10次的时间接近10s,不符合实际,故C不符合题意;D. 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普通教室的高度与此差不多,在3m=30dm左右,不符合实际,故D不符合题意。
1.估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下列所估测的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初中生100m短跑成绩约为10s
B.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2.5cm
C.现在用的乒乓球的直径约为60mm
D.中学生骑自行车上学,1min时间正常能骑行600m
【答案】B
【解析】A.目前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10s,中学生百米成绩不可能达到10s,一般在15s左右,故选项A不符合实际;B.中学生大拇指的宽度大约在2cm左右,一元硬币的直径略大于2cm,在2.5cm左右,故选项B符合实际;C.现在用的乒乓球直径约4cm=40mm,故选项C不符合实际;D.中学生骑自行车的速度约5m/s,若1min时间能正常骑行600m,则速度为:v==故D不符合实际。
2.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被严重污染,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其中PM2.5是天气阴霾的主要原因。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单个PM2.5隐藏在空气的浮尘中,容易被吸入人的肺部造成危害.下列关于PM2.5颗粒物直径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A.2.5 μm=2.5×10-6 m
B.2.5 μm=2.5×10-5 dm
C.2.5 μm=2.5×10-6 cm
D.2.5 μm=2.5×10-9 m
【答案】AB
【解析】根据长度单位换算关系1 um=10-6 m =10-5 dm=10-4 cm,所以2.5 μm=2.5×10-6 m,故AB选项正确。
考向二 正确使用刻度尺
测量某圆柱体的直径,如图所示的几种测量方法中正确的是
A.B.
C.
D.
【参考答案】C
【详细解析】A.刻度尺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故A错误;B.应该用三角板的直角边靠在刻度尺上,且刻度尺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故B错误;C.因为是圆形的硬币,需要用两块直角三角板把硬币夹在中间,放到刻度尺上测出它的直径.用两块直角三角板的直角边中间的长度代替了硬币的直径,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用末端三角板直角边所对的刻度值减去起始端三角板直角边所对的刻度值,即可得出硬币的直径.故C正确;D.无法测出圆柱体的直径,且刻度尺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故D错误。
1.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A.铅笔没有紧靠刻度尺有刻线的一侧,故A错误;B.铅笔没有与刻度尺水平对齐,故B错误;C.铅笔左侧与刻度尺0刻度线对齐,并且紧靠刻线,故C正确;D.铅笔左侧没有与0刻度线或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故D错误。
2.如图所示,小明用一端磨损的刻度尺测量橡皮的长度,长度为
A.3.15 cm
B.3.150 cm
C.2.15 cm
D.2.150 cm
【答案】C
【解析】图示刻度尺1 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 mm;图中起始端刻度值为1.00 cm,末端刻度值为3.15 cm,物体长度为3.15 cm−1.00 cm=2.15 cm。
考向三 停表的读数
如图是运动场上计时员记录的时间,则运动员的成绩是
A.1分39.8秒; B.1分9.8秒; C.69.8秒; D.39.80秒
【参考答案】A
【详细解析】由图像可知停表小针位于1 min,2 min之间靠近2min,大针位于39.8 s处,因此记录的时间为1 min39.8 s,故A符合题意。
1.敏敏在一次测量录音机磁带放音的平均速度时,用停表测得某一段磁带放音的时间如图所示,则该图中表示的时间是
A.10.8 s B.40.8 s C.70.8 s D.100.8 s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停表小盘分度值为0.5 min,指针在1 min和2 min之间,偏向1 min;停表大盘分度值为0.1 s,指针在10.8 s。所以图中表示的时间是1 min 10.8 s,即70.8 s,故C正确为答案。
2.完成下列填空。
(1)图A所示,木块A的长度为__________cm;
(2)图B所示的停表示数为__________s。
【答案】2.12 32
【解析】(1)刻度尺最小分度值是1 mm,木块A的长度是2.12 cm;(2)图B停表的分针指示的示数为0.5 min,秒针指示的示数为2 s,故停表的示数=0.5×60 s+2 s=32 s。
考向四 误差与错误
在特别潮湿的环境中,木制的刻度尺因受潮而膨胀,在用受潮后的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结果会
A.测量值的误差大,测量值将比真实值大
B.测量值将是错误的
C.测量值的误差小,测量值将比真实值小
D.测量值的误差大,测量值将比真实值小
【参考答案】D
【详细解析】受潮而膨胀后的木制的刻度尺会变长,分度值会变大,用此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会将物体的长度测小,误差变大。故选D。
1.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A.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就是误差
B.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C.测量时未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会引起误差
D.选用非常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消除误差
【答案】A
【解析】A.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有一定的差异,这个差异就叫误差。故A正确;B.误差可以减小,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减小误差,但误差是绝对不能消除的;故B错误;C.不遵守实验规则等原因造成的叫错误,不是误差,错误是能避免的,故C错误;D.选用非常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故D错误。
2.下列情况中属于“误差”的是
A.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物体左边缘未对准刻度尺“0”刻度线,把物体的右边缘所对刻度尺上的刻度值当作物体的长度
B.测量估读时,有人估计大些,有人估计小些
C.用刻度尺测量时,未能在最小刻度值下面再估计一位数字
D.观察时,视线未能与刻度尺垂直
【答案】B
【解析】A.物体左边缘没有对准零刻度时,读数时应该用物体右边缘所对刻度减去左边缘对应刻度,而直接读数是由于测量者的失误造成的是错误,不是误差.B.记录长度测量结果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估读时,有人估计大些,有人估计小些,这是误差;C.记录长度测量结果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如果没有估读,数据是错误的,不是误差;D.使用刻度尺读数时,视线必须和刻度尺垂直,如果不垂直造成的是错误,不是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