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闯关1~8
1.在新型汽车的研制中,需要进行风洞实验。将汽车模型放在风洞中不动,让风迎面高速吹向汽车,可以研究汽车高速行驶时的情况。若汽车里的司机感觉到汽车在运动,则他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A.地面 B.汽车
C.风 D.他自己
2.骑自行车的人自西向东运动,固定在路旁的摄像系统两次拍出的照片分别如图甲、乙所示,以下判断错误的是
A.以小轿车为参照物,货车与自行车都向东运动
B.以地面为参照物,货车、小轿车、自行车均在运动
C.以人为参照物,小轿车向西的速度大于货车的速度
D.以货车为参照物,小轿车向西运动,自行车也向西运动
3.在同一公路上向同一方向行驶的三辆汽车,其速度分别为:v甲=35 km/h,v乙=12 m/s,v丙=600 m/min,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相对于乙是运动的,相对于丙是静止的
B.甲相对于乙和丙都是运动的
C.甲相对于乙是静止的,相对于丙是运动的
D.甲相对于乙和丙都是静止的
4.如图所示,几个同学看着列车徐徐地开动了,小明坐在窗边,却看到同学们渐渐向后退去,原因是几个同学和小明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A.地面、列车 B.列车、地面
C.列车、列车 D.地面、地面
5.汽车在一段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前3 min内,在第一个1 min内通过的路程是1 km,在第二个1 min内通过的路程是1 km,在第三个1 min内通过的路程也是1 km,那么汽车在这3 min内的运动是
A.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B.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
C.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6.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可知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速度不随时间或路程而变化
D.速度决定于通过的路程和时间
7.甲、乙、丙三人骑自行车匀速行驶,甲在1 h内行驶18 km;乙在3 min内行驶810 m;丙行驶100 m需25 s;则三人骑车速度的快慢为
A.甲最快,丙最慢 B.甲最慢,丙最快
C.乙最快,甲最慢 D.三人一样快
8.孙杨在里约奥运会上夺得自由泳200m金牌。以每50 m为一个赛段,他在四个赛段的成绩如表所示,在此次比赛中,孙杨运动最快的赛段是
赛段 | 一 | 二 | 三 | 四 |
时间/s | 24.47 | 27.11 | 27.25 | 26.60 |
A.一 B.二 C.三 D.四
参考答案
1.C【解析】A.将汽车模型放在风洞中固定不动,飞汽车和地面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以地面为参照物,汽车是静止的。故A不符合题意。B.被研究的物体是汽车,汽车以本身为参照物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有位置的改变,是没有意义的。故B不符合题意。C.被研究的物体是汽车,汽车和风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以风为参照物,汽车是运动的。故C符合题意。D.司机坐在汽车上,汽车和司机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以司机为参照物,司机是静止的。故D不符合题意。
2.D【解析】骑自行车的人自西向东运动,所以图中右方为东,左方为西。A.以小轿车为参照物,货车与自行车都向右移动了距离,所以向东运动,A正确;B.以地面为参照物,三车的位置都相对地面发生了变化,所以都在运动,B正确;C.以人为参照物,相同时间内小轿车向西移动的距离大于货车向西移动的距离,所以C正确;D.以货车为参照物,小轿车向西发生了位置变化,是向西运动,但自行车有向东的位置变化,为向东运动,D错误,符合题意。
3.B【解析】v甲=35km/h=9.7 m/s,v乙=12 m/s,v丙=600 m/min=10 m/s,所以甲车的速度最小,乙车的速度最大,又因为三车在同一公路上向同一方向运动,故甲车相对于乙车和丙车都向后退。故选B。
4.A【解析】当这些同学以地面为参照物时,列车与地面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列车是运动的;若以列车、小明,或火车内其他乘客为参照物,几个同学与这些物体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些同学是运动的,所以小明看到几个同学渐渐向后退去。故A符合题意。
5.C【解析】题中汽车在3min内,在第一个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1 km,在第二个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1 km,在第三个1 min内通过的路程也是1 km,根据公式可以求得每个1 min内的平均速度v=s/t=60 km/h,而在各个1 min内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ABD都不正确。
6.C【解析】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保持不变,故不会随路程、时间而变化,更不可能取决于通过的路程和时间.故C符合题意。
7.A【解析】甲的速度:v甲=18km/h=18 km/h=5 m/s;乙的速度:v乙=810m/3*60s=4.5m/s;丙的速度:v丙=100m/25s=4 m/s;通过比较可知三者的速度:v甲> v乙> v丙。故A符合题意。
8.A【解析】由题知,每个赛段长度相同,即路程相同,用时少的赛段速度快,由表可知,在第1赛段用时最少,所以孙杨在第1个赛段运动最快;故A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