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闯关9~16
9.下图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分别拍摄到的四张小球从右向左运动的频闪照片,其中哪幅照片的小球运动得越来越快
10.一个人骑自行车沿平直的公路行驶,第一秒内通过的路程是3 m,第二秒内通过的路程是4 m,第三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 m,则
A.前2 s内的平均速度是4 m/s
B.前2 s内的平均速度是3.5 m/s
C.这3 s内的平均速度是5 m/s
D.后2 s内的平均速度是5 m/s
11.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9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每小一格为1 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分:秒”),则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_(填“大”或“小”)。
(3)sAB=_________cm,tAB=_________s,vAB=_________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________(填“大”或“小”)。
12.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 s曝光一次。
(1)小明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______(选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
(2)纸锥下落过程中在A、B两位置间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若减小纸锥的锥角,从相同的高度下落,其平均速度________。(选填“不变”、“增大”或“减小”)
13.某组同学在研究小车沿斜面运动时的速度变化,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把小车放在斜面的顶端,让其自由下滑。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
(2)在实验过程中,斜面应该保持________(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___________。
(3)在实验中除了要用刻度尺测出s1、s2、s3外,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___________。
(4)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做____________________(选填“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直线运动”)。
(5)在实验中,假设小车通过的全程的速度v1,上段路程的速度v2,下半段路程的速度v3,则v1,v2,v3,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
14.在做“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时,小明取长80 cm的细玻璃管注满水,管中留一小气泡,将玻璃管反转后,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如下图甲所示。
(1)小明等气泡运动一段路程后,将实验所测得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请你在图乙中画出s-t图像。
从O点开始的距离s/cm | 0 | 10 | 20 | 30 | 40 |
从O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 | 0 | 1.25 | 2.50 | 3.75 | 5.00 |
(2)根据实验数据和所画的图象,可归纳出:一段路程后,气泡做__________运动。
(3)气泡在第4 s时离O点的距离为__________m。
15.小华乘坐的列车匀速经过某一长直隧道,已知列车全长300 m,隧道全长7 200 m,列车完全通过隧道所用的时间为375 s,求:
(1)小华经过隧道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2)该列车全部在隧道里的时间是多少?
16.从贵港到南宁的D8271次列车的时刻表如表所示,贵港到南宁线路长151 km,若按动车设计速度200 km/h计算,求:
车次 | 发站 | 到站 | 开车时间 | 到达时间 | 里程 |
D8271 | 贵港 | 桂平 | 9:05 | 9:30 | 58 km |
平南南 | 9:05 | 9:47 | 93 km | ||
梧州南 | 9:05 | 10:28 | 177 km | ||
D8272 | 贵港 | 南宁 | 20:49 | 21:59 | 151 km |
(1)从贵港到南宁要用多长时间?
(2)若动车按贵港站列车时刻表准点运行,动车从贵港到桂平的实际速度是多少?
参考答案
9.C【解析】A、相邻小球的间隔时间相同,但距离先变大后变小,故小球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B、从右向左运动时,间隔时间相同,间隔距离越来越小,故小球做匀减速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C、从右向左运动时,间隔时间相同,间隔距离逐渐增大,说明小球做加速运动;故C符合题意;D、间隔时间相同,间隔距离相同,则说明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B【解析】AB.前2 s内的平均速度是v=s/t=(3m+4m)/2s=3.5m/s:,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C.这3 s内的平均速度是v=s/t=(3m+4m+5m)/3s=4m/s:,故C不符合题意;D.后2 s内的平均速度是v=s/t=(4m+5m)/2s=4.5m/s,故D不符合题意。
11.(1)v= (2)小 (3)4 2 0.02 (4)大
【解析】(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s/t;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
(3)由图知,小车通过AB的路程为sAB=4 cm;小车通过AB段的时间tAB=5:08–5:06=2 s;小车通过AB的平均速度为vAB=sAB/tAB=0.04 m/2 s=0.02 m/s;
(4)如果让小车的车尾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由公式v=s/t可知,算出的速度偏大。
12.(1)先变大后不变 (2)0.4 增大
【解析】(1)纸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先变大,后不变,所以纸锥的运动速度先变大后不变;
(2)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则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16.00 cm=0.16 m,A、B间的时间为0.4 s,则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v=s/t=0.16m除以4s=0.4m/s:;锥角越小,阻力越小,下落时间越短,下落速度越快,故若减小纸锥的锥角,从相同的高度下落,其平均速度增大。
13.(1)v=s/t (2)较小 时间 (3)停表 (4)变速直线运动 (5)v3>v1>v2
【解析】(1)该实验原理:v=s/t。
(2)实验时斜面应该保持较小坡度,小车运动速度较慢,运动时间较长,便于测量时间。
(3)实验还需停表来测量时间。
(4)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变速直线运动;
(5)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所以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最小,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最大,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居中。即v3>v1>v2。
14.(1)如下图所示 (2)匀速直线 (3)0.32
【解析】(1)将表中的坐标点(0,0),(1.25,10),(2.50,20),(3.75,30),(5.00,40)在s–t坐标系中逐一描出,连接各点即为气泡运动的s–t图象,如下图:
(2)由图象可知,物体的s–t图象是一条直线,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3)物体移动的速度为v=s/t=10cm除以1.25s=8cm/s:;气泡在第4 s时离O点的距离为s′=vt′=8 cm/s×4 s=32 cm=0.32 m。
15.(1)360 s (2)345 s
【解析】(1)已知列车完全通过隧道所行驶的距离
s=s车+s隧道=300 m+7 200 m=7 500 m,
所用时间t=375 s,
由v=s/t可得,列车的速度v=s/t=7200m/375s=20m/s
所以小华经过隧道所用的时间t=s/v=7200m除以20m/s=360s。
(2)该列车全部在隧道里所行驶的路程s=s隧道–s车=7 200 m–300 m=6 900 m,
故该列车全部在隧道里的时间t=s/v=6900m除以20m/s=345s。
16.(1)0.755 h;(2)139.2 km/h
【解析】(1)由v=s/t得:动车从贵港到南宁所用的时间t=s/v=151km/200km/h=0.755 h;
(2)动车从贵港到桂平的时间t’=9:30-9.05=25 min=5/12h,
动车从贵港到桂平的实际速度=139.2 km/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