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1.民族资本主义
(1)发展历程
产生 |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 |
初步发展 | 时期 | 甲午中日战争后 |
原因 | 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 |
表现 | 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 |
“短暂的春天” | 时期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
原因 |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 | ||
表现 | 各种实业团体分分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归国创业,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 |
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 ||
日益凋敝、萎缩 | 时期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新中国成立前 |
原因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 |
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 ||
表现 | 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顽强地挣扎着 | |
出现了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
(2)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特征
①总体特征: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
②行业特征: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③地区特征: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2.社会生活的变化
(1)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
(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从总体上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