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考点闯关

                                    考点闯关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优化实验方案可以减少误差

B.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减小误差

C.采用科学的测量工具可以减小误差

D.多次测量不能减小误差

2.测量是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下列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A.中考物理考点闯关 B.中考物理考点闯关

C.中考物理考点闯关 D.中考物理考点闯关

3.正在考试的你,对周围环境进行了估测,正确的是

A.第一次参加物理统考,心情激动,心跳1次的时间约是0.1 s

B.教室门框的高度大约2 m

C.监考老师的体重大约500 kg

D.监考老师走进教室的速度大约10 m/s

4.下面所列出的数据比较符合实际的是:

A.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 dm

B.高速公路上的小轿车的速度约110 km/h

C.70 dB的环境比较有利于休息

D.武汉市年平均气温约37 ℃

5.关于普通中学生,下列数据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正常体温是39 ℃

B.质量约为500 kg

C.身高约为170 m

D.走路速度约为l.l m/s

6.甲、乙、丙三位同学测一张长1.2 m的办公桌,甲、乙均用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丙用分度值为1 mm的刻度尺,甲、乙、丙三人测出的数据分别为1.203 m、12.0 dm、120.1 cm,其中正确的是

A.三者都对 B.甲对 C.乙对 D.丙对

7.关于测量,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误差只能尽量的减小,不能绝对避免

B.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只写数字,不写单位是毫无意义的

C.记录测量结果时,所用的单位不同,不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大小

D.测量长度要有估计数字,估计的位数越多,误差就越小

8.下列图中,关于刻度尺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A.中考物理考点闯关 B.中考物理考点闯关

C.中考物理考点闯关 D.中考物理考点闯关

9.某同学用一把刻度尺三次测得文具盒的宽度分别为9.20cm、9.21cm、9.20cm,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测量结果最后应记作9.20 cm

B.此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1 mm

C.9.21cm这个记录结果是错误的

D.9.20中最末一位数字“0是有意义的”

10.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人感觉舒适的气温约26 ℃

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2 km/h

C.中学生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4 s

D.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80 cm

11.测得某同学身高1.65 m,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米

B.测量结果精确到分米

C.测量结果精确到厘米

D.6是估读数字

12.下列儿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一张纸的厚度大约0.1 cm

B.一层楼高约30 cm

C.正常人脉搏1 min跳动110次

D.中学生步行的速度约为1.1 m/s

13.下列测量工具中用来测量力的大小的是

A.卷尺 B.弹簧测力计

C.秒表 D.量筒

14.刻度尺的分度值有的是分米,有的是厘米,有的是毫米,使用时

A.选用分度值是毫米的尺子最好,因为它的准确程度高

B.选用厘米的最好,在分米和毫米之间,可以兼顾

C.选用哪一种都是一样的

D.要根据实际测量要求

 

选用其中一种

15.关于长度测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使用刻度尺时,一定要从零刻度的位置量起

B.测量结果为10cm和测量结果为10.0cm,这两个测量结果相同

C.测量中只要方法正确就不会有误差

D.测量中常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小测量中的误差

16.下列对有关数据的估计,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A.初中生跑50 m所用的时间约为4 s

B.人体的正常体温约为37 ℃

C.70 W家用电风扇正常工作时电流约为320 mA

D.物理课本受到的重力约为4 N

17.小亮在“长度的测量”实验中:

中考物理考点闯关

 

(1)图甲中圆的直径是__________cm。

(2)一条纸带厚薄均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中,如图乙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的厚度是______(选填“A”或“B”)。

A. B.

18.某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

B.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

C.用铜丝的长度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

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n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___________,应将其中错误的步骤改正为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___________。

19.学会测量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下列测量仪器你“会认”、“会读”吗?

图1中物体的长度是______cm。图2中仪表的示数为______,图3中秒表的读数为______s。

中考物理考点闯关

20.如图甲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同一铅笔的长度,放置正确的是_____,刻度尺,该物体的长度是_____cm。如图乙所示的温度计,其示数为_____℃。

中考物理考点闯关

21.将一粗细均匀的金属丝在圆柱形杆上紧密排绕n圈,如图所示,线圈总长度L是________cm,则金属丝的直径d=。测量时,如果第一次n取20圈,第二次n取50圈,比较两次测出的金属丝的直径,第________次测量误差较小。

中考物理考点闯关

22.小明用一把所示的刻度尺,测量物理书的宽,他的测量方法如图所示,请指出这位同学测量中的一个个错误之处:

中考物理考点闯关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纠正错误后小明前后测量了四次,读数分别是25.98 cm、26.00 cm、26.02 cm、26.42 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____________,该课本的长度应为____________cm。他多次测量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3)下列关于误差与错误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读数时多估读几位数字,可以减小误差

B.误差就是错误

C.只要测量时态度认真仔细,工具精密,就不会有误差

D.测量时误差不可避免

(4)若有一把金属材料制成刻度尺,且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显(热胀冷缩),那么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____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D【解析】由于仪器、实验条件、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测量不可能无限精确,物理量的测量值与客观存在的真实值之间总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测量误差;优化实验方案、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采用科学的测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都可以减小误差,故ABC正确,不符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2.C【解析】A、由图知,游码没有归零就调节平衡螺母,故A错误;B、图中读数时,视线没有正对刻度线,故B错误;C、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相平,故C正确;D、图中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故D错误。故选C。

3.B【解析】A、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 s,心情激动时心跳速度加快,心跳1次的时间约略小于1 s。故A不符合实际;B、成年人的身高在170 cm左右,教室门框的高度略大于此数值,在200 cm=2 m左右。故B符合实际;C、老师的质量在50 kg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D、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 km/h=4×m/s≈1.1 m/s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B。

4.B【解析】A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 cm,故A不符合题意;B.高速公路上汽车限速120 km/h,汽车的速度约为110 km/h左右,故B符合题意;C.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故C不符合题意;D.武汉市年平均气温约17 ℃左右,故D不符合题意。

5.D【解析】A.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 ℃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A不符合题意;B.中学生的质量在50 kg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C.成年人的身高在170 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接近成年人,在170 cm=1.7 m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D.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 km/h=4×m/s≈1.1 m/s左右。故D符合题意。

6.B【解析】甲同学测量数据为1.203 m=120.3 cm,测量结果准确到cm,且甲用分度值为1 cm的刻度尺,故甲同学的数据正确;乙同学测量数据为12.0 dm,测量结果准确到dm,而乙同学用的分度值为1 cm的刻度尺,故乙同学的数据不正确;丙同学测量数据为120.1 cm,测量结果准确到cm,而丙同学用的分度值为1 mm的刻度尺,故丙同学的数据不正确;故选B。

7.D【解析】A.误差的特点,不可避免,只能尽量减小,A项正确,A项不合题意;B.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只写数字,不写单位是毫无意义的,B项正确,B项不合题意;C.记录测量结果时,所用的单位不同,不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大小,单位不同,数字也作相应变化即可,C项正确,C项不合题意;D.测量长度要有估计数字,但估计数字一位即可,不是估计的位数越多,误差就越小,D项错误,选项D符合题意。

8.D【解析】本题涉及的知识是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根据刻度尺的使用规则,A图中物体的一端没有对齐零刻线且视线与尺面不垂直,B图中物体的一端没有对齐零刻线,C图中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没有紧贴被测长度,D图正确。

9.C【解析】A.求三次测量的平均值,并四舍五入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可得≈9.20 cm.故A正确;B.根据测量结果,最后只能有一位是估计值,所以倒数第2位便是刻度尺的分度值,即1 mm,故B正确;C.结果中9.2cm是准确值,0.01cm是估计值,只要前面的准确值没有读错,后面的估计值是会变化的,9.21 cm这个记录结果很正常,故C错误;D.9.20cm最末位的“0”是估计值,长度测量时,要求最后有且只有一位估计值,当刻度正好在整数刻度时,我们就应估读为“0”,故D正确。故说法错误选C。

10.A【解析】A.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26 ℃,故A符合实际;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故B不符合实际;C.人1 min脉搏跳动约75次,所以中学生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故C不符合实际;D.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为,故D不符合实际。

11.B【解析】用此刻度尺测量的身高为1.65 m,数据的倒数第二位6对应的长度单位是dm,所以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dm,测量结果准确到1 dm,准确数字是1.6 m,最后一位5是估计数字。故B正确、ACD错误。

12.D【解析】A.一张纸的厚度大约0.1 mm,故不符合题意;B.一层楼高约3 m即300 cm左右,故不符合题意;C.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 s,1 min跳动的次数在70次左右,故不符合题意;D.中学生一步的长度约为0.6m左右,每秒钟走两步,因此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故符合题意。

13.B【解析】A、卷尺是测量长度的仪器,故A不符合题意;B、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工具,故B符合题意;C、停表是测量时间的仪器,故C不符合题意;D、量筒是测量体积的仪器,故D不符合题意。

14.D【解析】根据测量的实际选择测量工具,不是越准确就越好,比如测量跳远成绩用分度值是1cm的尺子就可以,故A错误。刻度尺的分度值反映了测量的准确程度,选用厘米的尺子就准确到厘米,不能兼顾分米和毫米,故B错误。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刻度尺,不是选用哪一种都是一样的,故C错误。要根据实际测量要求选用其中一种,故D正确为答案。

15.D【解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物体的一个端点与刻度尺的某一条刻度线对齐即可,不必从刻度尺的零刻度量起,故A错误;在进行长度的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也就是说分度值所对应的数据是准确的,分度值所对应的下一位数据是估读的,所以10cm的最小分度值为1dm,而10.0cm的最小分度值为1cm,即这两个测量结果是不同的,故B错误;所谓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与测量的人和测量的仪器的精密程度有关,只能尽量的减小,不能消除,故C错误;利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故D正确,故选D。

16.BCD【解析】A、初中生50 m跑的时间一般在8 s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B、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 ℃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B符合实际;C、电风扇额定电压为220 V,70 W电风扇正常工作时电流约为,故C符合实际;D、物理课本的质量在400 g=0.4 kg左右,受到的重力在Gmg=0.4 kg×10 N/g=4 N左右。故D符合实际。

17.1.53  B

k

【解析】(1)由图知:刻度尺上1 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 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圆的左侧与0.98 cm对齐,右侧与2.51 cm对齐,所以圆的直径为:d=2.51 cm−0.98 cm=1.53 cm;

(2)由于纸带的厚度太小,所以无法直接用刻度尺来进行测量,因此要用累积法来完成实验;可将纸带紧密绕在铅笔上,直到刚好套入圆环中,然后数出纸带的圈数nn圈纸带的厚度为圆环内径与圆柱形铅笔的内径差的二分之一,即:(D2D1),故B符合题意。

18.(1)A  用铜丝绕圈总长度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2)DEBC

【解析】(1)没有必要的步骤是A,测量铜丝直径的过程中,没有必要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不是用铜丝的长度除以铜丝的圈数,而是用铜丝绕圈总长度去除,应改为用铜丝绕圈总长度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2)先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数n,再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最后用铜丝的长度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19.3.80  20 km/h  99.8

【解析】图1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又因为物体左端与6.00 cm对齐,右端与9.8 cm对齐,估读为9.80 cm,所以物体的长度是:L=9.80 cm-6.00 cm=3.80 cm; 图2中,汽车速度表采用的计量单位是km/h,指针在“20”处,所以速度表的示数为20 km/h;图3小盘的分度值是0.5 min,指针在1min和2min之间,略偏过中线,说明分针指示的时间为1.5 min=90 s;大盘的分度值是0.1 s,而大盘指针在9.8 s,因此秒表读数为90 s+9.8 s=99.8 s。

20.A  5.25  37.8

【解析】由图知道,B刻度尺的刻度线一边没有紧靠被测物体,所以,A刻度尺放置正确;A刻度尺的一个大格表示1 cm,里面有10个小格,即其分度值是1 mm;又因为铅笔左端与2.00 cm对齐,右端在7.2 cm和7.3 cm中间,估读为7.25 cm,故铅笔的长度是:7.25 cm﹣2.00 cm=5.25 cm;由图知道,体温计上1 ℃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此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 ℃,此时的温度为37.8 ℃。

21.5.15(5.12~5.18)  二

【解析】由图知道刻度尺的分度值是为1 mm,线圈左侧与10.00 cm对齐,右侧与15.15 cm对齐,所以线圈的总长度为L=15.15 cm–10.00 cm=5.15 cm;测量时,如果第一次n取20圈,第二次n取50圈,根据d=比较两次测出的金属丝的直径,第二次的线圈匝数较多,长度长一些,故测量误差小一些。

22.(1)刻度尺没有沿着被测长度放置;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尺面垂直  (2)26.42 cm   26.00  减小误差 (3)D  (4)偏大

【解析】(1)刻度尺的使用规则:首先要了解刻度尺:①量程是多少;②零刻度是否磨损;③分度值是多少;使用时:①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②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0刻度线对齐,如果0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他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④读数时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要写单位。由图知:刻度尺的使用有以下错误:刻度尺没有沿着被测长度放置;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尺面垂直;刻度尺的刻线没有紧贴被测物体。

(2)四次读数中,26.42 cm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属错误数据,应去除;为减小误差,应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则物理课本的长度为:;

(3)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产生原因是:①测量工具不精密;②测量方法不科学;③估读。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读数时估读数字只有1位即可,而且多估读几位数字无意义,也不可以减小误差,故A错误。误差是受测量工具的精密程度、实验方法、实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错误是未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故BC错误,D正确。故选D。

(4)由于金属的热胀冷缩,严冬季节,尺子实际长度收缩变小,而刻度依然是原来标注的刻度,所以用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会偏大。

(0)
上一篇 2022年1月26日 下午8:30
下一篇 2022年1月26日 下午10:45

相关文章

  • 中考物理考点05:光的传播和反射 平面镜成像(1)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都叫做光源。 分类:按其来源分为天然光源和和人造光源。 说明:判断物体是否是光源,不是看它是否发光,而是看其“本身”是否能够发光。 注意:月亮、闪亮的钻石看起来光彩夺目,但离开了阳光的照射将黯淡无光,因而不能称其为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 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举…

    中考物理考点复习 2022年3月21日
  • 中考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征-考点闯关02

    考点闯关10~18   10.图中,老师用相同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他在研究声音的 A.响度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B.音调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C.音调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D.音色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11.如图所示,在四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内装有质量不等的同种葡萄酒,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四个玻璃杯,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不同的声音”主要是指…

    2022年3月16日
  • 中考物理-噪声的控制及声的利用-考向三:声与信息

    典例引领 (2019·曲靖一中卓立学校中考模拟)宋词《解语花·上元》中描写元宵节“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香飘麝”,其中“箫鼓喧”中的鼓声是由于鼓面_________产生的;人们踩着鼓点载歌载舞,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___。   【参考答案】振动  信息 【详细解析】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箫鼓喧”的鼓声是由于箫鼓的鼓面振动产生的;有…

    中考物理考点复习 2022年3月21日
  • 中考物理-机械运动-体验中考02

    体验中考25~33   25.(2018·杭州)一个成年人正常的步行速度大约是 A.1.2 米/秒 B.24 米/秒 C.36 千米/秒 D.48 分米/秒 26.(2018·枣庄)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27.(2018·玉林)某辆汽车启动后,经过20 s,速度表的指针指在如图所示的位置,由表可知 A.此时汽车的速度…

    2022年3月10日
  • 中考物理-机械运动考向四:测量平均速度

    考向四:测量平均速度   典例引领 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根据实验的原理_____,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_____(选填“较大”或“较小”); (…

    2022年3月10日
  • 中考物理重点考向

    考向一  经纬网定位及经纬度的判断方法 1.一般经纬网的判读 (1)有0°经线和0°纬线的,在图中将其度数增大的方向标出来,经度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反之为西经;纬度向北增大的为北纬,反之为南纬。   (2)无0°经线和0°纬线的,对于经度来说由左向右增大的为东经,反之为西经;对于纬度来说由下向上逐渐增大的是北纬,反之为南纬。 (3)0°经线左为西经,…

    2022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