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例引领
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5 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3 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 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 m/s且保持不变。则汽车的速度为
A.30.9 m/s B.34.0 m/s C.37.8 m/s D.75.6 m/s
【参考答案】C
【详细解析】根据v=s/t可得,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s1=v声t1=340 m/s×0.25 s=85 m;第二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s2= v声t2=340 m/s×0.15 s=51 m;因此汽车在两次与信号相遇的过程中,行驶了:s′=s1−s2=85 m−51 m=34 m;这34 m共用了:t′=△t−t1+t2=1 s−0.25 s+0.15 s=0.9 s,所以汽车的车速为:v′=s′/t′=34m÷0.9s=37.8 m/s,故C正确。
变式拓展
1.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20 m/s,且声速与车速均保持不变)
A.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28 m
B.汽车遇到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内行驶了32 m
C.汽车两次收到信号的时间差为1.3 s
D.汽车的速度约为24.62 m/s
【答案】A
2.声音在1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__________m/s。北宋时期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
【答案】340 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快
【解析】声音在1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 m/s。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快,所以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