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中考28~40
28.(2019·新疆自治区兵团)下列成语中,形容声音响度大的是
A.鸦雀无声 B.窃窃私语
C.宛转悠扬 D.声如洪钟
29.(2019·河南)中华古诗词、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声学知识,下列有关理解正确的是
A.“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由笛管的振动产生
B.“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音调与振幅有关
C.“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辨别的
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传递信息
30.(2019·陕西)雨后的山林中,鸟鸣清脆,溪水潺潺,微风轻拂,树枝摇曳……关于此环境中的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鸟鸣声、流水声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人们主要通过音调分辨鸟鸣声和流水声
C.鸟鸣声和流水声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一定不同
D.茂密的树林具有吸声、消声的作用
31.(2019·云南)如图所示,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做成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竹管中,用嘴吹竹管上端,就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在现场观看表演的人听到的哨音是由________传入耳朵的:上下推拉活塞,并用相同的力度吹竹管上端时,吹出哨音的_____会发生变化(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
32.(2018·天津)生活中常用“引吭高歌”“低声细语”来形容声音。这里的“高”“低”是指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33.(2018·武汉)如图所示,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竹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上下推拉活塞,并用相同的力吹管的上端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哨音是由管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B.哨音是通过空气传到别人耳朵的
C.向上推活塞时,吹出的哨音响度会变大
D.向下拉活塞时,吹出的哨音音调会变低
34.(2018·深圳)张一山在《朗读者》中为大家演绎了《追风筝的人》。关于其中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朗读时,朗读者的声带振动产生声音
B.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约3×108 m/s
C.观众主要依据音调区分主持人和朗读者的声音
D.朗读者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声音的频率很高
35.(2018·海南)端午节期间,我省多地举行了赛龙舟活动,比赛中队员们喊着号子,和着鼓点,有节奏地同时用力向前划桨,场面非常热闹。下列有关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鼓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鼓声属于超声波
D.岸上观众是通过音调分辨出鼓声和号子声的
36.(2018·广州)吉他上的弦绷紧时发声的音调比它不紧时高,则绷紧的弦发声比它不紧时
A.振幅一定更大
B.振幅一定更小
C.振动频率一定更低
D.每秒内振动次数一定更多
37.(2018·福建)宋词《解语花·上元》中写道“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其中“箫鼓喧”是由于发声体__________产生的。
38.(2018·山西)小亮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创作了一部科幻小小说——《太空漫游记》。小说中有这样的描写:小明和小亮驾驶“女娲号”飞船漫游在太空,突然听到空中传来“隆隆”的雷声,之后又看见闪电四射。哇!太空真美啊!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一处科学性错误及判断依据。错误之处:________________;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开放性试题,答案合理即可)。
39.(2018·淮安)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再抽出瓶内的空气,正在发声的手机____________(填“振动”或“不振动”),抽气过程中,听到的声音响度___________,此现象推理出真空_________。
40.(2018·都江堰)在直跑道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甲、乙两个计时员用同样的表测一个运动员的成绩,甲看到发令枪冒烟时按表,乙听到发令枪枪声时按表,他们测出的时间大约相差__________s,__________计时员所测的时间较短(声速是340 m/s)。
参考答案
28. D【解析】鸦雀无声意思是没有声响,说明响度特别小,故A不符合题意;窃窃私语意思是背地里小声说话,说明响度特别小,故B不符合题意;宛转悠扬意思是听起来悦耳,是指音色,故C不符合题意;声如洪钟意思是声音很大,说明响度特别大,故D符合题意。
29. D【解析】A.笛声是由于笛中的空气振动产生的;B.重锤是增加打击力度从而增大振幅,使其响度增大,故说明响度与振幅有关;C.音色用于区分不同的发声物体,则区分不同的人是根据音色;D.因为听见“犬吠”知道有人,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选D。
30. D【解析】A中无论是鸟鸣声还是流水声都是声音,只要是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B中由于鸟鸣声和流水声发声体的材料和振动方式不同,所以二者音色不同,人们能够区分鸟鸣声和流水声是靠音色,故B错;C中鸟鸣声和流水声都是声音,它们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大约是340 m/s,故C错;D中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茂密的树林会被吸收,所以植树造林可以控制噪音,故D对。
31.空气 音调
【解析】观众和表演人之间的介质是空气,听到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哨声是竹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上下推拉活塞,改变了竹管内空气柱的长度,改变了空气柱的振动频率,改变了音调。
32.A【解析】“引吭高歌”中的“高”说明声音的响度大,“低声细语”中的“低”是指声音的响度小。故选A。
33.C【解析】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哨声是由管内空气振动产生的说法正确;B、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大多是由空气传播的,听到的哨声也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正确;C、哨音的响度由吹的力度决定,吹的力度不同管内空气柱振动幅度不同则响度不相同,故C错误;D、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向下拉活塞空气柱变长,振动变慢,发出的声音音调变低,故D正确。故选C。
34.A【解析】A、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朗读时是声带振动产生声音,故A正确;B.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0 m/s;故B错误;C.观众主要依据音色区分主持人和朗读者的声音,故C错误;D.朗读者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声音的振幅很大,响度大,故D错误;故选A。
35.A【解析】A.声音由振动产生,所以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产生声音,故A正确;B.通常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所以鼓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是最大的,故B错误;C.超声波人耳是听不到的,所以鼓声不属于超声波,故C错误;D.岸上观众是通过音色分辨出鼓声和号子声的,故D错误;故选A。
36.D【解析】对于弦乐器来说,弦的松紧影响音调的高低,同样用力的情况下,弦绷紧时振动快,频率快,发声的音调高;反之则弦绷的不紧时振慢,频率低,发声的音调低,故答案为D。
37.振动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箫鼓喧”是由于发声体振动产生的。
38.听到空中传来的雷声 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文中写道:小明和小亮驾驶“女娲号”飞船漫游在太空,突然听到空中传来“隆隆”的雷声,这是不可能的,太空中没有空气,所以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听不到声音;故错误之处是:听到空中传来的雷声;判断依据:真空不能传声。
39.振动 变小 不能传声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正在发声的手机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过程中,随着瓶内空气逐渐减少,响度变小;用抽气筒不停地向外抽气,听到手机声音逐渐减小,由此现象可以推断出真空不能传声。
40.0.3 乙
【解析】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说明枪声已经传播100米到达终点时才开始计时,测得时间肯定少了,即成绩提高了,∵v=s/t,∴提高的成绩t=s/v=100m÷340m/s≈0.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