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考点07:亚洲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知识整合02

二、世界第一大洲

 

1.亚洲的面积

亚洲陆地面积约440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也是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2.亚洲的分区

人们按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6个地区。每个分区包含的国家(地区)如下所示:

地理分区 主要国家(地区)
东亚 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
东南亚 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和东帝汶
南亚 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不丹、尼泊尔、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和克什米尔地区
西亚 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也门、土耳其、阿富汗等
中亚 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北亚 俄罗斯的亚洲部分

 

3.亚洲不同地区地城文化的差异及原因

地区 地域文化特点 自然环境原因
西亚 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居住帐篷,身着宽大白色袍子,过着游牧生活 气候炎热干燥,多风沙
北亚 东西伯利亚的亚库特人,居住木屋,身着毛皮服装,运输工具是狗拉雪橇 气候寒冷,冰雪广布亚寒带针叶林分布广
南亚 恒河三角洲的孟加拉人,以捕鱼为生,交通工具是船 陈水充沛,河网密布
东南亚 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的达雅克人,居住在长屋里,有的长屋长达200米 热带雨林候,终年高温多雨
东亚 日本用轻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 地处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地震
中亚 游牧与农耕并存 深居大陆内部,降水少,光照充足,以草原和荒漠为主
(0)
上一篇 2022年3月19日 下午2:40
下一篇 2022年3月19日 下午2:41

相关文章

  • 中考地理考点考向: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1)

    考向二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等高距     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度差。   2.坡度陡缓的判断在实际中的应用 (1)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2)登山时,沿着坡度较缓的路线上山比较省力。   3.山体不同部位的判断 (1)山体的不同部位,等高线的形态也不一样。如图所示: (2)山体不同部…

    2022年3月1日
  • 中考地理考点考向:昼夜长短及物影长度的判断

    重点考向 昼夜长短及物影长度的判断   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1)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且距春、秋分越近的日期,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小。 (2)太阳直射在哪一半球,该半球就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3)赤道上全年均昼夜平分,其他地方,纬度越低,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小。   2.地球运动与物影长度 (1)正午…

    2022年2月26日
  • 中考地理考点08:日本和俄罗斯-知识整合01

    考点08 日本和俄罗斯 考点热度    ★★★★☆   一、日本 1.自然环境 (1)位置:大部分属于北温带;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 (2)领土组成: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及数千个小岛和周围海域组成。 (3)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且多分布于沿海地区。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最高的山峰是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 (4)气候:大…

    2022年3月19日
  • 中考地理考点考向:比例尺和方向(1)

    地图三要素及地形图的判读重点考向   考向一  比例尺和方向 1.比例尺的计算、比较、选择 (1)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注意】关于比例尺容易疏忽的是单位的统一和换算。图上距离以厘米为单位,实地距离以千米为单位。 (2)大小的比较:可以把比例尺统一写成数字式,则只需要比较分母即可。如果比例尺的分母较大则比例尺较小,如果分母较小则比例尺…

    2022年3月1日
  • 中考地理-日本和俄罗斯-考点冲关02

    考点冲关9~15   日本矿产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读日本工业分布示意图,回答9—11题。 9.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 A.太平洋沿岸 B.濑户内海沿岸 C.南部岛屿 D.北部沿海 10.日本工业这样布局的好处是为了 A.就近利用进口的矿产资源 B.充分利用水资源 C.便于工业产品出口 D.开拓国内消费市场 11.随着工业的发展,日本工业高度集中带来…

    2022年3月20日
  • 中考地理考点考向: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典例引领

    典例引领   读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形部位④的名称__________。 (2)居民点中能开门观看“双峰”景观的是__________(选填“张村”、“李村”、“王村”) (3)有人测得张村和王村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请你帮忙计算他们的实际距离是__________千米。 (4)在李村和张村之间计划修建一条高…

    2022年3月2日